"
连城冠豸山

时间:2017/11/3

    想知道冠豸山名字的来历,请先听我为大家朗诵一首诗:“天设巍峨獬豸冠,俨如柱史立朝端;月明山下豺狼过,远望威如胆自寒。”(作者张应珍,广东东莞人,明代连城训导)这首诗,翻译成白话就是:面前这座山,真是天造地设的一顶獬豸冠!看到它,就好像看到掌握纠察弹劾大权的御史站在朝班!御史大人啊真是威风八面大义凛然!明月夜,如果有“豺狼”般的奸佞小人从山下经过,远远望你一眼,也会感到心惊胆寒。

根据古书记载: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。它的眼睛长得象熊的眼睛,它的长相象鹿又象羊。独角。它秉性公正,善别曲直。遇人争斗,会用角去顶理亏之人。相传它曾多次帮助古时候的法官皋陶断案,而无一不中。战国时期,楚王命人仿照它的模样制成一顶漂亮的王冠给自己戴。楚国灭亡后,秦始皇将它赐给御史大夫。后经汉、唐,至宋、明,獬豸冠一直是御史之类监察官及司法官的“工作帽”,之所以要戴这种帽子,意在表示为官要公正执法。清代御史虽然不再戴这种帽子了,但他们的官服(工作服)的前后仍绣有獬豸的图案。显然,獬豸已经成了中华民族公正执法的象征,各级官员心中最为敬畏的图腾。正因为如此,“廌”还是繁体字“法”(“灋”)的主要组成元素。没有别的原因,只由于“廌”执法无私无畏、无偏无蔽、天日可表,立身秉公秉正、秉清秉廉、众望所归,只由于“廌”的德行称得上“止于至善”,足以震聋发聩。

冠豸山的主峰俨然是一顶官帽。然而,这座山最早却被称作“东田石”;又因为它层峦叠嶂、万石纷披的模样,远远望去就象瓣瓣莲花摇曳于青标翠盖之间而被称为“莲花山”。元代马周卿率队辟13景,于滴珠岩刻“冠豸”,从此才有了今天的称谓。按常理,既然主峰俨然是一顶官帽,那么,在封建社会,宰相的官位最高【所谓“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”,指的就是宰相。】那么,为什么不将它说成是宰相帽而说成是御史帽呢?原来,连城属于客家人聚居的地区。大家知道,客家先民曾经饱尝动乱、流离之苦,因此特别渴思公正,渴思有人给他们主持公道。很显然,这个命名的产生绝非偶然,它真真切切地寄托了人们的愿望!也正因为这个命名符合人们的愿望,所以,自从“冠豸”一出,什么“东田石”呀,“莲花山”呀等老名字慢慢地就没有人叫了。在连城,只要人们到这儿登山赏景,必说是“上冠豸”;只要人们到这儿烧香拜佛,必说是“朝冠豸”。冠豸的名字就这样叫响了。  

    冠豸山位于连城东1.5公里处,平地拔起,不连岗,位自高,不托势,而自远,外直中虚,方园40里。1993年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。


  冠豸山旧称田石,因其峰似巨冠,故名。又因奇山峻石到了明代,垒城开地,筑南北堑关墙,凿石磴,建书院,成为远近驰名的“上游第一观”。奇,远望如欲放的莲花,又名莲花山。自宋绍兴三年(1133年)连城置沿以来,就已开发,元代辟为名胜.


  冠豸山为丹霞地貌,峰岩峻峭、景致迷人,有清泉穿石,声出峡谷的苍玉峡;有清澄如镜的金字泉;有两峰壁裂,望天一线的一线天;有状似孤独,光耀人间的“照天烛”;有泉清风爽可容百人的莲花洞;有风姿绰约,神形毕俏的姊妹岩;登丹梯云栈至山顶远眺,有“身疑上天游,摇荡白云里”置身仙境的感受。


  冠豸山东南有石门湖,潭深壑浅,湖清山秀,登艇游湖,山环水绕,沿途有,“渴子饮泉”、“大象戏水”、“猴猕撞钟”、“疯僧戴帽”等胜景。


  冠豸山历代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和楼台亭阁及书院等人文景观。今尚存半云亭、松风亭、东山书院、修竹书院、灵芝庵等,以及摩崖石刻40余处。最为珍贵的有林则徐登临冠豸山,存于东山草堂的手书横匾“江左风流”,清干隆名士纪晓岚,在任福建提督学院时题写的“追步东山”宝墨。


  近年来,冠豸山景区建设有了很大发展,重修了游山道路,植树种花十万余株,修建了长寿亭、凝碧山房等,改善了旅游服务设施,吸引了大量中外游人。

timg.jpg


上一条信息:天一温泉度假村
下一条信息:九龙湖

人才招聘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

版权所有:元翔(龙岩)冠豸山机场有限公司  |  闽ICP备06004154号  |  备案图标.png 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01299号